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总结 >>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建立深度融合的特色校企双主体教学运行机制
学院与合作企业、学院印刷厂成立校企双主体教学运行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和学校同为育人主体的法律责任,通过学校、企业、学徒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明确企业对学徒管理的法律主体地位,校企联合制定教学运行相关协议、管理规定、实施标准等,明确校企双方职责与分工,保障现代学徒制有序运行。
图1 校企双主体教学运行机制
构建校企责任共担机制、明确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企业自己的员工,企业主动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真正做到校企“双主体”育人。同时建立并完善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及家长多方参与的立体评价体系,企业师傅过程评、人力资源岗位评、学校老师课程评,行业社会认可评,对学生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理论知识、在岗表现、津贴待遇、家长满意度等进行全方位评价。
2.形成“211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
(1)强化工学交替,形成2112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印刷企业印前、印刷、印后等岗位标准倒逼印刷技术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学交替,缩短入职培训周期,形成2112人才培养新模式。从“校中厂”零距离培养走向“校中厂 厂中校”互通互融多地培养,以环境、地域的改变拓展学生视野,明确职业定位,实现环境育人和企业文化育人。
图2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211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11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利用6个学期,完成学徒“入行——懂行——在行——内行”的岗位成才路线,使学徒职业发展路径明晰,发展前景广阔。“识岗——轮岗——定岗——上岗”的技术成长规律,使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实现“工学结合、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印刷工匠”。
突出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解决学生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现实矛盾,实现学徒培养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以现代学徒制为路径,不断优化“校中厂”模式,校内实践环节开展顶班实训,实现“按需培养”。丰富“厂中校”模式,在企业构建“学生班组”、“学校车间”,“小师傅生产线”等具学徒制特色的“工学结合”实训模式,打破企业与学校的壁垒与界限,实现“定向、精准培养”。
(2)构建以“劳动教育”贯穿始终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图3 劳动精神贯穿始终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构建以“劳动教育”贯穿始终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范式,以劳动课、劳动周、生产性实习、轮岗实训、岗位学训等为载体,让学生实实在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其他课程、其他活动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劳动实践培育学徒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全面地发挥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作用。
①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实践体验,提升劳动育人实效性
充分利用现有印刷综合性实训中心、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场所,将劳动素养、劳动技能贯穿学徒实训实习全过程,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②厂中校轮岗学习、在岗育训,增强劳动育人针对性
不断强化学徒在岗育训、上岗工作期间过程中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教育,营造“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企业劳动文化氛围,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让“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劳动者职业气质,增强劳动育人针对性。
③注重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
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不畏艰辛、崇尚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企业工作项目在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同时注重训练创新创业思维,切实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
3.内优外拓,建设印刷媒体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1)新建实训室,提升印刷技术校内实训中心育人时效性(内优)
适应新时代印刷发展新要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新建绿色印刷检测实训室。紧跟印刷业发展新动态,新建海德堡数字印刷实训室,及时将印刷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实训教学,提升实训教学的时效性。
(2)新增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优化“线上+线下”互补的实训平台(内优)
与法国Sinapse印刷模拟公司深入合作,新建模拟印刷实训室,学生在线上完成印前设计和三种印刷方式的仿真实训,线上考核达标后,再安排进入企业车间进行线下真实岗位的生产性实训。持续优化“线上+线下”互补的实训平台。
图4 线上+线下有机衔接
(3)丰富“厂中校”模式,拓展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外拓)
依托3家合作企业管理培训学院,在企业建立课堂,开展学徒理论集中培训和跟岗教学,打破企业与学校的壁垒与界限,丰富了“厂中校”生产性实践基地。拓展了20个行业百强企业作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4、建立“5231”师资培养模式,搭建三导师结构化创新教学团队
“三导师”即学校专业教师、学院印刷厂导师(校中厂师傅)、合作企业导师(厂中校师傅),“三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培养学徒,依据学徒成长成才规律和岗位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任务。
图5 “1+2”三导师教师团队组成
科学制定了“三导师”定期会商制度,并通过公开课、技能比拼、人人过关等模式展开教学和实践交流,切实提升教学团队水平。
要求校内教师5年内到企业实践锻炼2次,每次3个月,每次掌握1个岗位全部技能并转化为教学案例嵌入到教学中,通过实践锻炼,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图6 搭建三导师结构化创新教师团队
校企合力,逐步形成了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高、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强、并能开展对外职业培训的“能说会做”的“三导师”教学团队。
5.筑就“毕业即骨干”的印刷小匠成长之路
学徒按需、定岗、定向培养,确保了企业员工留得住,工学交替缩短员工培养的进程,真正助力企业长久高质量发展。学徒毕业1-2年即可成长为印刷机机长、车间主任等,较非学徒制培养的学生提前2-3年。
将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学徒培养全过程;实施“企业+学校”双班主任制,选聘教授、企业工匠担任学徒导师,言传身教,保证学徒培养高质量。
形成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骨干”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办学生态,保障了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校中厂、厂中校互通互融的特色双主体教学的持续发展。
学徒实习期月收入已达7000元以上,毕业后年收入达10万元,薪资待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印刷业平均工资。
图7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徒制生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