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蓉萍,女,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工业分析化学专业工学学士,兰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在甘肃省化工研究院、兰州长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从事精细化学品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生产管理等工作, 2006年调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从事教学、教学管理及党务、学生管理工作,现担任学校科技处处长、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甘肃省精细石油化工行业技术中心副主任,。承担《有机化学》、《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工艺实训》、《毕业设计》《就业与创新创业》等多门理论及实训课程教学任务。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市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专利奖三等奖1项,甘肃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项。作为第1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第二主编,出版《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1部并获得二等奖。作为主要成员,两次获学院优秀教科研团队称号,是学院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是学校炼油化工教科研团队主要成员、甘肃省高校协同创新团队主要成员,主持完成市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3项,横向课题3项,参与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6项。现在研主持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1项、西固区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多项。
杨兴锴,双学士,教授,2014起担任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石化生产技术类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多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主持完成炼油技术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在国家权威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3部,参编高教出版社教材1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厅级科技类奖励8项,主持和参与完成2012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基于炼油化工及相关专业实训需求的DCS控制反应-精馏中试装置建设与应用》等5项。主持或参与《兰州石化苯胺生产装置废酸提浓单元尾气排放达标方案建议》、《利用酚类残渣制备酚醛树脂的方法及其在生产涂料中的应用》、《兰州石化红叶公司T601装置技术改造攻关》、《兰州石化红叶公司高芳烃油装置扩能及优化改造》等纵向及校企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20余项。
张怀远,男,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糖化学、氟化学、有机金属反应的研究。承担《石油化工工艺基础》、《化工专业英语》、《洁净煤技术》、《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乙烯装置仿真实训》、《煤化工专业实训》和《甲醇冷膜装置实训》等教学工作。参与省级精品课《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和《煤化工生产技术》及富媒体教材《煤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建设;主编教材2部;获得校级实践教学比武三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获得校级教师课堂(微课)教学竞赛二等奖一次;参与的“煤化工生产实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获中国石油和化工科学研究一等奖。先后发表SCI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完成科研项目1项,在研项目2项,发表专利2项;撰写的论文连续两年获得甘肃省职业与成人教育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获得石化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及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王守伟,男,讲师,2010.7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学位;2012.7~2012.12在兰州石化公司油品储运厂挂职锻炼。曾获得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竞赛一等奖2次,学院课堂教学教学竞赛二等奖1次,化工行业微课竞赛优秀奖1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化学检验工大赛二等奖2次,主要任教课程:《油品分析》、《油品分析实训》、《光谱分析技术》等。工作期间发表《微波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性能研究》,《氧化法降解丙烯酸废水条件分析》等省级以上论文10余篇,参与《油品分析》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参与《有机化学》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参与完成《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创新》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或参与教科研项目多项。
吕维华,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精细石油化工过程开发;在西北永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从事20年新型树脂和涂料的研发、生产及管理工作,2009年作为高水平人才引进到学院从事高聚物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的教科研工作;现任教育部全国化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教导委员会高分子材料生产及加工类专业委员会委员。近五年,获甘肃省2016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称号;主持或参与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及校企技术攻关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第二人获发明专利授权12项;发表论文6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厅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甘肃省专利奖三等奖1项,甘肃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甘肃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甘肃省高校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种竞赛多次获奖;多次获学院优秀教师、优秀教科研教师等光荣称号。
马庭洲,男,1978年12月出生,兰州汇丰石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马庭洲同志从母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时刻谨记母校老师的教诲,努力工作、认真总结、不断学习和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取得企业管理硕士、化学工程硕士。现为兰州汇丰石化有限公布公司副总经理,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被推荐为“兰州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奖”“兰州市节能减排先进” 在工作中配合完成国内首套ST抽提装置建设开车,此装置引进美国GTC 公司的中试技术在我公司进行了工业化放大,解决了ST在生产中易聚合的技术难点并将ST抽提塔系操作过程中水相平衡、溶剂相平衡、油相平衡、过热蒸汽相平衡与物料平衡、热量平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根本解决了ST抽提的操作难题,现装置运行正常,并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专项资金扶持和大力推广。在全公司提倡“清洁生产”理念推动公司装置向零排放发展并取得了政府机关的高度认可。
颉林,男,1984年2月出生,讲师,现任石油化学工程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承担石油炼制技术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主持完成了《燃料油生产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参与完成了炼油技术专业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石油炼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建设,组织完成炼油教研室《燃料油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改革,主持完成了《炼油工艺基础》课程半开卷考试方法改革,主要参与完成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石油炼制技术骨干专业和石油炼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申报建设,以及学校“双一流”化工类专业群石油炼制技术专业建设;主要参与2018年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申报工作和材料的撰写,以及2019年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申报工作和材料的撰写,2019年教育部“双高”院校石油化工专业群的申报工作和材料的撰写。
在国家权威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余篇,申报发明专利2项。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作为主要完成人2018年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厅级科技类奖励4项。主持完成2014年甘肃省教育厅立项“洁净催化氧化芳烃化合物合成醌类化合物的研究”项目并结题;主持完成了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疆原油评价技术服务,参与完成了与甘肃中科药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兰州裕隆气体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中科药源公司等纵向及校企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5余项。
张海亮,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学工程学院教师,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及高分子材料类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工作成绩突出。2015年至2018年,主持完成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项(项目名称:中科药源KT-02催化剂低压液相加氢法生产聚合级间苯二胺新工艺实验研究)。2018年,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教学成果“基于产教协同发展的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群拓展建设与实践”,并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一等奖。2019年,参加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荣获一等奖。
伍家卫,男,教授,现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处处长。长期担任全国化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教导委员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精细石油化工行业技术中心主任、甘肃省石油化工职教集团秘书长等多项社会职务。2015年10月,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称号。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市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甘肃省专利奖三等奖1项,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甘肃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兰州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甘肃省教科文卫系统职工技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或参与《兰州石化红叶公司T601装置技术改造攻关》等校企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20余项。主持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超过300万元。主持或参与《中科药源KT-02催化剂加氢法苯胺生产工艺小试研究及中试优化》等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主持的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50万元。以第一或第二人申请发明专利获受理19项,其中已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全国高等教育规划教材2部。
周艳青,出生于1978年8月,硕士,副教授,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主要从事石油化工产品合成工艺方面研究, 近三年以来发表论文 3篇,其中SCI检索期刊论文1篇,曾获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兰州)现场赛获竞争对接合作奖、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第五届“互联网+”大赛金奖、获甘肃省第五届“互联网+”大赛银奖;发表实用新型专利4项。
田华,女,博士,副教授,工程师、技师。毕业于兰州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曾在企业从事分析测试仪器的调试、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管理工作,2014年到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承担《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油品分析》、《生物油脂检验与分析》等多门理论及实训课程教学任务。参加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甘肃省高校协同创新团队项目,参与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获得甘肃省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获得“甘肃十佳科普使者”称号;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甘肃省“挑战杯”获得一等奖;评为年度优秀教师;评为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参与“全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石油化工专业群”建设及“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发表教科研论文5篇。
陈蕾,女,1977.06生,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主持甘肃省和兰州市课题及各级各类协会规划课题10余项,撰写论著1部和参与编写论著2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职业教育》、《职业时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论文评选奖励10余项。讲授《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素养》、《市场营销学》、《职业生涯规划》、《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曾获得教学成果《基于教育质量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有效课堂”建设的创新与实践》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兰州市“双联”工作中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机制研究》1项,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1项。
常旭红,男,1988年参加工作。副教授,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专职教师,工业分析教研组组长。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本人荣获第五届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教师组第一名。曾担任本校国家级示范校及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两个项目建设的分项组组长。担任第五届、第六届甘肃省中职学校石油化工课程组副组长。2018年7月被化聘为化工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2016年、2018年两次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聘请为高职组工业分析检验赛项裁判员。在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对专业和学科建设、技能竞赛、教材建设、项目建设等积极参与实施。
何开宇,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甘肃省化工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主要从事受阻酚系列抗氧剂和光稳定剂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新型橡塑光稳定剂3,5-二叔丁基苯酚-4-羟基苯甲酸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高效光稳定剂UV-2908开发与产业化”、“非对称型受阻酚抗氧剂-CY的开发与生产”、“4,4′-联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生产工艺研究”等省部级项目7项。其中“新型橡塑光稳定剂3,5-二叔丁基苯酚-4-羟基苯甲酸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4,4′-联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生产工艺研究” 获得兰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主持完成了UV-612、UV-2908等5条生产线的设计安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