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主要举措
通过“8”大途径
发布时间:2021-09-22  |   返回上级 

一是经常性的教育引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我院《教师课堂教学十不准》等文件精神,通过教职工大会、集体备课会、教研室交流研讨会等教育引导思政课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行动自觉,确保教育教学的纯洁性。

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教学检查与指导。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刘基教授每年深入思政课教师课堂听课指导120学时以上,并分别于上下两学期分别召开专门的督导座谈会,围绕听课情况,从教学纪律、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全方位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三是常态化的集体备课。为切实发挥好老中青教师间“传帮带”,学院十分注重打造集体备课平台,适时提出将集体备课制度化、常态化的目标任务,以“主讲人说课+教师评议”的方式对所开设的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实行集体备课,切实加强了教师间的学习交流,教学水平在交流中不断提升。

四是参与式的教改励炼。通过完善机制,细化分工,考核激励,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主动利用“超星马克思”、“蓝墨云班课”等思政课辅助教学系统开展专题式、混合式等信息化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示范教学经验交流,在大力推动思政课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的同时,以参与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自身价值感的提升。

五是互动式的理论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为平台依托,深入实施 “思政课教学思想性提升工程”,通过集中研讨、交流分享、专家指导等有效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工作室主要成员专长为基础细化分工,发挥集体智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促进形成以教促研,以研助教,教研互动的生动局面。

六是系统化的专业培训。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面对面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推动思政课教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七是学徒制的青年教师培养。突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鲜明导向,发挥名师工作室平台作用,制定工作室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学习进修的业务档案。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全程全方位跟踪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工作室集体备课、集体磨课、说课评课、教学竞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各项活动,定期输送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参加学术交流和聘请相关专家来校进行培训和指导,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

八是多形式的校际交流合作。通过定期牵头召开立足本省,面向全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金课”论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信息化教学专题研讨会,或组织教师参加各层次学术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交流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积极开展和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建帮带,建立校际协作机制,通过挂职、支教、进修等方式,共同开展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

 
上一条 PREV | 没有了